南越王一尉佗者、二眞定人也、三姓趙氏。秦時已幷天下、略定楊越、四置桂林、五南海、象郡、六以謫七徙民、與越雜處十三歲。八佗、秦時用為南海龍川令九。至二世時、南海尉一〇任囂一一病且死、召龍川令趙佗語曰。「聞陳勝等作亂、秦為無道、天下苦之、項羽、劉季、陳勝、吳廣等州郡各共興軍聚衆、虎爭天下、中國擾亂、未知所安、豪傑畔秦相立。南海僻遠、吾恐盜兵侵地至此、吾欲興兵絕新道、一二自備、待諸侯變、會病甚。且番禺負山險、阻南海、東西數千里、頗有中國人相輔、此亦一州之主也、可以立國。郡中長吏無足與言者、故召公告之。」卽被佗書、一三行南海尉事。一四囂死、佗卽移檄告橫浦、一五陽山、一六湟谿一七關曰。「盜兵且至、急絕道聚兵自守。」因稍以法誅秦所置長吏、以其黨為假守。一八秦已破滅、佗卽擊幷桂林、象郡、自立為南越武王。一九高帝已定天下、為中國勞苦、故釋佗弗誅。漢十一年、遣陸賈因立佗為南越王、與剖符通使、和集百越、毋為南邊患害、與長沙接境。
一正義。都廣州南海縣。
二索隱。尉他。尉、官也。他、名也。姓趙。他音徒河反。又十三州記云「大郡曰守、小郡曰尉」。
三索隱。韋昭曰。「故郡名、後更為縣、在常山。」
四集解。張晏曰。「楊州之南越也。」 索隱。案。戰國策云吳起為楚收楊越。 正義。夏禹九州本屬楊州、故云楊越。
五索隱。按。地理志武帝更名鬱林。
六索隱。案。本紀始皇三十三年略陸梁地、以為南海、桂林、象郡。地理志云「武帝更名日南」。
七索隱。音直革反。
八集解。徐廣曰。「秦幷天下、至二世元年十三年。幷天下八歲、乃平越地、至二世元年六年耳。」
九索隱。地理志縣名、屬南海也。 正義。顏師古云。「龍川南海縣也、卽今之循州也。」裴氏廣州記云。「本博羅縣之東鄕、有龍穿地而出、卽穴流泉、因以為號也。」
一〇集解。徐廣曰。「爾時未言都尉也。」
一一索隱。五刀反。
一二索隱。案。蘇林云「秦所通越道」。
一三集解。韋昭曰。「被之以書。音『光被』之『被』。」 索隱。韋昭云「被之以書」、音皮義反。
一四索隱。服虔云。「囂詐作詔書、使為南海尉。」
一五索隱。案。南康記云「南野縣大庾嶺三十里至橫浦、有秦時關、其下謂為『塞上』」。
一六索隱。姚氏案。地理志云揭陽有陽山縣。今此縣上流百餘里有騎田嶺、當是陽山關。
一七集解。徐廣曰。「在桂陽、通四會也。」 索隱。涅谿。鄒氏、劉氏本並作「涅」、音年結反。漢書作「湟谿」、音皇。又〔衞靑傳〕〔南粵傳〕云「出桂陽、下湟水」是也。而姚察云史記作「涅」、今本作「湟」、涅及湟不同、良由隨聞則輒改故也。水經云含匯縣南有匯浦關、未知孰是。然鄒誕作「涅」、漢書作「湟」、蓋近於古。
一八索隱。案。謂他立其所親黨為郡縣之職或假守。
一九集解。韋昭曰。「生以『武』為號、不稽於古也。」
高后時、有司請禁南越關市鐵器。佗曰。「高帝立我、通使物、今高后聽讒臣、別異蠻夷、隔絕器物、此必長沙王計也、欲倚中國、擊滅南越而幷王之、自為功也。」於是佗乃自尊號為南越武帝、發兵攻長沙邊邑、敗數縣而去焉。高后遣將軍隆慮侯灶一往擊之。會暑溼、士卒大疫、兵不能踰嶺。二歲餘、高后崩、卽罷兵。佗因此以兵威邊、財物賂遺閩越、西甌、駱、役屬焉、三東西萬餘里。迺乘黃屋左纛、稱制、與中國侔。
一索隱。韋昭云。「姓周。隆慮、縣名、屬河內。音林閭二音。」
二索隱。案。此嶺卽陽山嶺。
三集解。漢書音義曰。「駱越也。」 索隱。鄒氏云「又有駱越」。姚氏案。廣州記云「交趾有駱田、仰潮水上下、人食其田、名為『駱人』。有駱王、駱侯。諸縣自名為『駱將』、銅印靑綬、卽今之令長也。後蜀王子將兵討駱侯、自稱為安陽王、治封溪縣。後南越王尉他攻破安陽王、令二使典主交阯、九眞二郡人」。尋此駱卽甌駱也。
及孝文帝元年、初鎭撫天下、使告諸侯四夷從代來卽位意、喻盛德焉。乃為佗親冢在眞定、置守邑、歲時奉祀。召其從昆弟、尊官厚賜寵之。詔丞相陳平等舉可使南越者、平言好畤陸賈、先帝時習使南越。迺召賈以為太中大夫、往使。因讓佗自立為帝、曾無一介之使報者。陸賈至南越、王甚恐、為書謝、稱曰。「蠻夷大長老夫臣佗、前日高后隔異南越、竊疑長沙王讒臣、又遙聞高后盡誅佗宗族、掘燒先人冢、以故自棄、犯長沙邊境。且南方卑溼、蠻夷中閒、其東閩越千人衆號稱王、其西甌駱裸國一亦稱王。老臣妄竊帝號、聊以自娛、豈敢以聞天王哉。」乃頓首謝、願長為藩臣、奉貢職。於是乃下令國中曰。「吾聞兩雄不俱立、兩賢不並世。皇帝、賢天子也。自今以後、去帝制黃屋左纛。」陸賈還報、孝文帝大說。遂至孝景時、稱臣、使人朝請。然南越其居國竊如故號名、其使天子、稱王朝命如諸侯。至建元四年卒。
一索隱。躶國。音和寡反。躶、露形也。
佗孫胡為南越王。一此時閩越王郢興兵擊南越邊邑、胡使人上書曰。。「兩越俱為藩臣、毋得擅興兵相攻擊。今閩越興兵侵臣、臣不敢興兵、唯天子詔之。」於是天子多南越義、守職約、為興師、遣兩將軍二往討閩越。兵未踰嶺、閩越王弟餘善殺郢以降、於是罷兵。
一集解。徐廣曰。「皇甫謐曰越王趙佗以建元四年卒、爾時漢興七十年、佗蓋百歲矣。」
二索隱。王恢、韓安國。
天子使莊助往諭意南越王、胡頓首曰。「天子乃為臣興兵討閩越、死無以報德。」遣太子嬰齊入宿衞。謂助曰。「國新被寇、使者行矣。胡方日夜裝入見天子。」助去後、其大臣諫胡曰。「漢興兵誅郢、亦行以驚動南越。孫守真按。行此震懾之事也。找對主詞對象。且先王昔言、事天子期無失禮、要之不可以說好語入見。一孫守真按。1.說好語猶說定、言定、約諾也。猶今之「說好、說定」也。找對主詞。此好語乃越王語也。2.說=悅、字形結構換部首。找對主詞受詞。悅漢帝之好語、而被說動入覲也。感恩感恩南無阿彌陀佛入見則不得復歸、亡國之勢也。」於是胡稱病、竟不入見。後十餘歲、胡實病甚、太子嬰齊請歸。胡薨、謚為文王。
一索隱。悅好語入見。悅、漢書作「怵」。韋昭云「誘怵好語」。
嬰齊代立、卽藏其先武帝璽。一嬰齊其入宿衞在長安時、取邯鄲樛氏女、二生子興。三及卽位、上書請立樛氏女為后、興為嗣。漢數使使者風諭嬰齊、嬰齊尚樂擅殺生自恣、懼入見要用漢法、比內諸侯、固稱病、遂不入見。遣子次公入宿衞。嬰齊薨、謚為明王。
一索隱。李奇云「去其僭號」。
二索隱。摎氏女。摎、紀虯反。摎姓出邯鄲。
三集解。徐廣曰。「一作『典』。」
太子興代立、其母為太后。太后自未為嬰齊姬時、嘗與霸陵人安國少季一通。及嬰齊薨後、元鼎四年、漢使安國少季往諭王、王太后以入朝、比內諸侯。令辯士諫大夫終軍等宣其辭、勇士魏臣等輔其缺、二孫守真按。輔=補、缺=決、字形結構換部首。衞尉路博德將兵屯桂陽、待使者。王年少、太后中國人也、嘗與安國少季通、其使復私焉。國人頗知之、多不附太后。太后恐亂起、亦欲倚漢威、數勸王及羣臣求內屬。卽因使者上書、請比內諸侯、三歲一朝、除邊關。於是天子許之、賜其丞相呂嘉銀印、及內史、中尉、太傅印、餘得自置。除其故黥劓刑、孫守真按。上下文、前後文。前文「嬰齊尚樂擅殺生自恣」。用漢法、比內諸侯。使者皆留塡撫之。王、王太后飭治行裝重齎、為入朝具。
一索隱。安國、姓也。少季名也。
二集解。徐廣曰。「一作『決』。」
其相呂嘉年長矣、相三王、宗族官仕為長吏者七十餘人、男盡尚王女、女盡嫁王子兄弟宗室、及蒼梧秦王有連。一孫守真按。及=興。有=又。其居國中甚重、越人信之、多為耳目者、得衆心愈於王。王之上書、數諫止王、王弗聽。有畔心、數稱病不見漢使者。使者皆注意嘉、勢未能誅。王、王太后亦恐嘉等先事發、乃置酒、介漢使者權、二謀誅嘉等。使者皆東鄕、太后南鄕、王北鄕、相嘉、大臣皆西鄕、侍坐飲。嘉弟為將、將卒居宮外。酒行、太后謂嘉曰。「南越內屬、國之利也、而相君苦不便者、何也。」以激怒使者。使者狐疑相杖、遂莫敢發。嘉見耳目非是、卽起而出。太后怒、欲鏦嘉三以矛、王止太后。嘉遂出、分其弟兵就舍、四稱病、不肯見王及使者。乃陰與大臣作亂。王素無意誅嘉、嘉知之、以故數月不發。太后有淫行、國人不附、欲獨誅嘉等、力又不能。孫守真按。找對主詞。誰欲、孰獨。前文「太后」也。獨力、獨自也、單字想複詞。}{
一集解。漢書音義曰。「蒼梧越中王自名為秦王、連親婚也。」 索隱。案。蒼梧越中王自名為秦王、卽下趙光是也、故云「有連」。連者、連姻也。趙與秦同姓、故稱秦王。
二集解。韋昭曰。「恃使者為介冑也。」 索隱。韋昭曰「恃使者為介冑」、志林云「介者因也、欲因使者權誅呂嘉」、然二家之說皆通。韋昭以介為恃。介者閒也、以言閒恃漢使者之權、意卽得。云恃為介冑、則非也。虞喜以介為因、亦有所由。案。介者、賓主所由也。
三集解。韋昭曰。「鏦、撞也。」 索隱。韋昭云。「鏦、撞也。」案。字林七凶反。又吳王濞傳「鏦殺吳王」、與此同。
四索隱。分弟兵就舍。案。謂分取其兵也。漢書作「介」。介、被也、恃也。
天子聞嘉不聽王、王、王太后弱孤不能制、使者怯無決。又以為王、王太后已附漢、獨呂嘉為亂、不足以興兵、欲使莊參以二千人往使。參曰。「以好往、數人足矣。以武往、二千人無足以為也。」辭不可、天子罷參也。郟一壯士故濟北相韓千秋奮曰。孫守真按。單字想複詞。自告奮勇。不見題目只見關鍵字。壯、奮。「以區區之越、又有王、太后應、獨相呂嘉為害、願得勇士二百人、必斬嘉以報。」於是天子遣千秋二與王太后弟樛樂將二千人往、入越境。呂嘉等乃遂反、下令國中曰。「王年少。太后、中國人也、又與使者亂、專欲內屬、盡持先王寶器入獻天子以自媚、多從人、行至長安、虜賣以為僮僕。取自脫一時之利、無顧趙氏社稷、為萬世慮計之意。」孫守真按。「無」字貫下讀。乃與其弟將卒攻殺王、太后及漢使者。遣人告蒼梧秦王及其諸郡縣、立明王長男越妻子術陽侯三孫守真按。添字還原。妻之子。建德為王。而韓千秋兵入、破數小邑。其後越直開道給食、未至番禺四十里、越以兵擊千秋等、遂滅之。使人函封漢使者節置塞上、四好為謾辭謝罪、發兵守要害處。於是天子曰。「韓千秋雖無成功、亦軍鋒之冠。」封其子延年為成安侯。五樛樂、其姊為王太后、首願屬漢、封其子廣德為龍亢侯六。乃下赦曰。「天子微、諸侯力政、譏臣不討賊。今呂嘉、建德等反、自立晏如、令罪人及江淮以南七樓船十萬師八往討之。」
一集解。徐廣曰。「縣屬潁川、音古洽反。」 索隱。如淳云。「郟、縣名、在潁州。」 正義。今汝州郟城縣。
二集解。徐廣曰。「為校尉。」
三集解。徐廣曰。「元鼎四年、以南越王兄越封高昌侯。」 索隱。韋昭云漢所封。案功臣表、術陽屬下邳。
四索隱。函封漢使節置塞上。案。南康記以為大庾名「塞上」也。
五索隱。案功臣表、成安屬郟。
六索隱。案。龍亢屬譙國。漢書作「龒侯」、服虔音卭、晉灼云古「龍」字。
七集解。徐廣曰。「淮、一作『匯』也。」孫守真按。淮=匯、字形結構換部首部件。
八集解。應劭曰。「時欲擊越、非水不至、故作大船。船上施樓、故號曰『樓船』也。」
元鼎五年秋、衞尉路博德為伏波將軍、出桂陽、下匯水。一主爵都尉楊僕為樓船將軍、出豫章、下橫浦。故歸義越侯二人二為戈船、下厲將軍、三出零陵、或下離水、四或柢蒼梧。使馳義侯五因巴蜀罪人、發夜郎兵、六下牂柯江。七咸會番禺。
一集解。徐廣曰。「一作『湟』。」駰案。地理志曰桂陽有匯水、通四會。或作「淮」字。 索隱。劉氏云「匯當作『湟』」。漢書云「下湟水」。或本作「洭」。
二集解。張晏曰。「故越人、降為侯。」
三集解。徐廣曰。「厲、一作『瀨』。」駰案。張晏曰「越人於水中負人船、又有蛟龍之害、故置戈於船下、因以為名也」。應劭曰「瀨、水流涉上也」。瓚曰「伍子胥書有戈船、以載干戈、因謂之『戈船』也」。
四集解。徐廣曰。「在零陵、通廣信。」 正義。地理志云零陵縣有離水、東至廣信入鬱林、九百八十里。
五集解。徐廣曰。「越人也、名遺。」
六正義。曲州、協州以南是夜郎國。
七正義。江出南徼外、東通四會、至番禺入海也。
元鼎六年冬、樓船將軍將精卒先陷尋陝、一破石門、二得越船粟、因推而前、挫越鋒、以數萬人待伏波。伏波將軍將罪人、道遠、會期後、與樓船會乃有千餘人、遂俱進。樓船居前、至番禺。建德、嘉皆城守。樓船自擇便處、居東南面。伏波居西北面。會暮、樓船攻敗越人、縱火燒城。越素聞伏波名、日暮、不知其兵多少。伏波乃為營、遣使者招降者、賜印、復縱令相招。樓船力攻燒敵、反驅而入伏波營中。犂旦、三城中皆降伏波。呂嘉、建德已夜與其屬數百人亡入海、以船西去。伏波又因問所得降者貴人、以知呂嘉所之、遣人追之。以其故校尉司馬蘇弘得建德、封為海常侯。四越郎五都稽六得嘉、封為臨蔡侯。七
一索隱。姚氏云。「尋陝在始興西三百里、近連口也。」
二索隱。按。廣州記「在番禺縣北三十里。昔呂嘉拒漢、積石鎭江、名曰石門。又俗云石門水名曰『貪泉』、飲之則令人變。故吳隱之至石門、酌水飲、乃為之歌云也」。
三集解。徐廣曰。「呂靜云犂、結也、音力奚反。結、猶連及、逮至也。」漢書「犂旦」為「遲旦」、謂待明也。 索隱。鄒氏云「犂、一作『比』、比音必至反」。然犂卽比義。又解犂、黑也、天未明尚黑時也。漢書亦作「遲明」。遲音稚。遲、待也、亦犂之義也。
四集解。徐廣曰。「在東萊。」
五集解。徐廣曰。「南越之郎官。」
六集解。徐廣曰。「表曰孫都。」
七索隱。案。表屬河內。
蒼梧王趙光者、越王同姓、聞漢兵至、及越揭陽令定一自定屬漢。越桂林監居翁二諭甌駱屬漢。三皆得為侯。四戈船、下厲將軍兵及馳義侯所發夜郎兵未下、南越已平矣。遂為九郡。五伏波將軍益封。樓船將軍兵以陷堅為將梁侯。
一集解。韋昭曰。「揭音其逝反。」 索隱。地理志揭陽縣屬南海。揭音桀。韋昭音其逝反、劉氏音求例反。定者、令之名也。案。漢功臣表云「定揭陽令」、意又別也。
二集解。漢書音義曰。「桂林郡中監、姓居名翁也。」
三索隱。案漢書、甌駱三十餘萬口降漢。
四索隱。案。漢書云「光聞漢兵至、降、封為隨桃侯。揭陽令史定為安道侯、越將畢取為膫侯、桂林監居翁為湘城侯」。韋昭云「湘城屬堵陽。隨桃、安道、膫三縣皆屬南陽。膫音遼也」。
五集解。徐廣曰。「儋耳、珠崖、南海、蒼梧、九眞、鬱林、日南、合浦、交阯。」 索隱。徐廣皆據漢書為說。
自尉佗初王後、五世九十三歲而國亡焉。
太史公曰。尉佗之王、本由任囂。遭漢初定、列為諸侯。隆慮離溼疫、佗得以益驕。甌駱相攻、南越動搖。漢兵臨境、嬰齊入朝。其後亡國、徵自樛女。孫守真按。徵兆、同義複詞。呂嘉小忠、令佗無後。樓船從欲、怠傲失惑。伏波困窮、智慮愈殖、因禍為福。成敗之轉、譬若糾墨。孫守真按。字形結構換部首部件。糾墨=糾纏。
索隱述贊。中原鹿走、羣雄莫制。漢事西驅、越權南裔。陸賈騁說、尉他去帝。嫪后內朝、孫守真按。正文作「樛」、注作「摎」。呂嘉狼戾。君臣不協、卒從剿弃。孫守真按。從、服從、單字想複詞→被。